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此刻 > 正文
.

开场介绍


活动现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伦理与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5年3月13日,新雅书院第四十九期“惊鸿”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刘超教授进行了专题为《从见义勇为的人类到向善的AI——漫谈心理、脑与人工智能》的讲座,并与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交流。在讲座中,刘超教授探讨了见义勇为行为的心理与脑机制,并延伸至AI的价值观对齐问题,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梅赐琪老师主持


主题分享

刘老师围绕“见义勇为的人类”、“向善的AI”与“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首先,刘老师介绍了团队运用多种先进实验手段开展的利他行为心理与神经机制研究。刘老师团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自然》子刊等高级别刊物中的文章,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发现了性别、社会价值取向和疼痛共情能力等特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发表在《自然》子刊的文章发现应激条件会激活某些特定脑区的电信号,并显著地改变人们利他行为。

刘超老师分享

接着,刘老师着重分析了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深水区的今天,AI的价值观对齐(Value Alignment)成为核心挑战。刘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AI的对齐方法主要存在两种路径:一是将AI视为工具(人本位主义),强调通过算法约束确保AI遵守人类意图,避免不当行为;二是将AI视为伙伴(自然主义):主张让AI具备共情与利他能力,通过学习人类价值观,实现更深层次的共存与合作。刘超教授指出,当前研究多基于“理性人假设”,但人类行为充满非理性因素,未来需将情绪、直觉等纳入AI价值观模型,同时警惕AI学习人类负面行为(如欺骗、偏见)的风险。

活动现场

最后,刘超教授大胆地展望未来,探讨了如何积极地看待人机共生的可能性。以人类利他行为的认知计算模型为基础,为AI构建价值对齐的新框架。人工智能不仅要提高效率和智能水平,更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伦理与道德进步。研究团队利用大规模数据,结合神经科学与计算建模,探索AI如何通过模拟人类的利他决策,使其在伦理层面更加安全和可控。该过程包括:基于共情机制的AI伦理学习、多智能体交互学习、自动化对齐评估系统等等。刘超教授提出:“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仅要让人类更健康、更快乐、更强大,更重要的是让人类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善良、更具合作精神。只有当AI真正理解并实践‘向善’的理念,我们才能迎来人与AI的和谐共生”。



交流与再现





现场交流

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就大语言模型的心理理论能力、人工智能的情感模拟与本质等问题向刘老师提问。刘老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进行了精彩解答。

惊鸿再现

高乐天同学分享

本期惊鸿再现中,新雅书院2023年本科生高乐天同学再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吴璟薇副教授在第四十七期惊鸿上主题为《智能网络与后人类的媒介境况:人、技术与媒介的关系》的分享。高乐天同学结合自身理解,从历史上马克思、芒福德、基特勒等人有关人和技术的观点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新特征,并对智能时代人类的价值何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博士生宋思静在现场对高乐天同学的汇报进行点评,肯定了从历史角度分析人与技术关系的视角,强调了控制论等思想在理解人与AI关系上的作用。

宋思静同学点评


活动简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本科阶段的课外“一万小时”的育人功能,新雅从2022年秋季学期推出“学术浪漫”(惊鸿系列和Colloquium系列)、“从游”、“友朋”三大系列活动,并以新雅书院的实体所在地“南十北”楼冠名。其中,“学术浪漫”取自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阐述的“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认知三阶段论,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多样的创造活动分享,希望可以让学习者在“知识尚不完备”的条件下产生对学科和创新的浪漫思考,启发更多可能。

“惊鸿”源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取“惊鸿一瞥”之喻,活动将邀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分享学术前沿的“创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让学习者“一瞥”惊鸿之美。惊鸿系列拟每周举行一次,按照不同学科大类主题依次开展。为提升学习效果,惊鸿系列将开设“再现”单元。鼓励学习者在“一瞥”之后,利用两周有指导的探索从浪漫走向精确,面对听众再现“惊鸿”之美。


文字丨陈飞宇、杜创一

编辑、图片丨张光耀

审核丨张伟特

上一篇:新雅海外游学2025丨问道常春藤,共拓“新”知“美” ——新雅书院师生2025年寒假 赴美国实践游学

下一篇:南十北·聚谈 第十八期丨“在变与不变中穿行: 新雅冬季游学2025开春聚谈” ——南十北·聚谈第十八期举行